「敘事醫學」與「實證醫學」,彷若是天平的兩端,一個講求對「人」的同理共情,另一個講求對客觀事實的驗證,在預防或治癒疾病的前提下,醫檢師應該站在這兩個向度中的哪個位置?
在檢驗所接觸許多前來自費檢查的患者,每當在討論適合他們的健檢項目或是在做報告數值的解釋時,往往會發現其實顧客心裡糾結在意的,與我們專業的看法往往大相逕庭,比如很多民眾會覺得健檢報告數值浮動,就是代表檢驗所的報告沒有大醫院實驗室準確,卻不願意接受身體狀況有起伏的結果。這種時候,我往往都會陷入糾結:我究竟是要幫民眾上一堂關於量測不確定度的課?還是聽聽他們的憂慮從何而來?
實務上的經驗發現,聽故事是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。
後來才知道,其實這不是新鮮的觀點或做法,早在1980年代,醫師的養成教育就開始加入「敘事」的觀點:藉由聆聽患者的故事,看到患者的內在宇宙,並與之交會,共同構築出一個新的故事走向,藉此來幫助患者治癒疾病。
但在檢驗界,並沒有聽到關注這個取向的聲音,覺得有點可惜。
「敘事醫學」強調的是能以不同的視角,貼近患者或求醫者的需求,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思考模式。在醫檢師的顯要性與個人性都逐漸消失的醫療環境中,提升醫檢師對敘事醫學的素養,或許可以讓我們與更好地與社會大眾接軌,並展現醫檢師的專業價值。
姓名:易宜萱
職稱:醫檢師
服務機關:祐健醫事檢驗所